当前,全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。近日,中央下发《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》,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,北京如何推动复工复产工作,社会非常关注、企业尤为关心。最近,本市五部门研究制订了《关于做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通告》(以下简称“通告”),对有关工作进行了优化和调整。
前期工作进展:
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“两手抓两不误”
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,市委市政府坚持“防疫在前、有序复工”,坚决防止疫情在生产经营场所传播。
总体来看,前期复工复产防控措施落实有力,企业责任意识和防控能力不断提升,有效防范了经营单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,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“两手抓两不误”。最新监测显示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、规模以上工地和重点商务楼宇基本实现“能复尽复”。城市商业服务业、生活服务业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复工率也在稳步提升,市场活力和信心进一步恢复。
发布7条措施
及时解决复工复产难题
一段时间以来,国内外疫情形势发生了阶段性变化,特别是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得到巩固。从全国来看,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,低风险县域占98%;从京津冀区域来看,本市15个区连续25天以上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;天津和河北已连续50天无本地病例报告(截至4月17日数据),整体处于低风险区。
近期,中央提出了“常态化防控”的要求,北京市认真贯彻,科学研判,要求有关部门优化完善防控策略,在继续做好防控的前提下,及时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,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,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。
为此,北京坚持问题导向,从复工复产防控角度,突出“常态化、精准化、协同化”要求,研究提出了7条具体措施,形成了五部门通告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↓↓↓
突出精准防控
推进“北京健康宝”一码通行
3月1日,“北京健康宝”上线,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,已为1485万人提供健康信息查询服务5746万次,并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健康信息共享,具备了“一码通行”的技术基础。
通告对“北京健康宝”使用的场景进行了拓展,为引导健康人员有序流动提供了“技防”支撑——
针对市内生产经营场所和社区空间相对独立、管理严格,造成进出“码上加码”、通行不便等情况,通告第1条明确,各单位要运用“北京健康宝”做好人员防疫健康信息查验,对持有“北京健康宝”健康状态为“未见异常”的人员,“进出商务楼宇、商超、餐馆、工厂、工地、公园景区、各类门店等场所,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进出社区、村等开展复工复产活动,无需提供其他防疫相关健康证明材料”。
需要强调的是,凭码并不能替代小区出入证和登记要求,快递、外卖、鲜奶配送、家政服务、房屋中介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入小区,要遵守现有社区管理政策。
本市人员已实现赴津冀地区通行无障碍,北京也明确“居住在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等环京地区的在京工作人员,上下班往返属于日常通行,不做硬性要求,但进出京要接受例行检查”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各区、街道和企业掌握尺度不一,给三地人员生产生活带来不便。从舆情情况看,约3成网民评论都在呼吁三地尽快实现互通互认。
考虑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,区域产业和人员联系紧密,且津冀地区已连续多日无本地病例,通告第7条提出“津冀地区来京人员、本市往返津冀地区的人员,来京(返京)后可以通过’北京健康宝’进行京津冀行程记录验证,申请’未见异常’健康状态”。
“北京健康宝”已经实现了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功能对接,京津冀进出京人员通过在“北京健康宝”上提供行程记录,经国家平台验证无误并符合我市防疫政策规定后,可获得“未见异常”状态。
通告中明确“低风险地区来京出差人员,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在有条件的酒店接受核酸检测,接受入住酒店健康管理,可以申请办理‘北京健康宝’,本市出差返京人员可参照执行”。按照我市外地来京人员入住酒店相关政策,“北京健康宝”与酒店健康管理及防疫相关政策保持衔接。
明确简化流程
取消不合理审批审核
从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业诉求来看,约8成为咨询复工复产流程,有的区、街乡,甚至物业企业自行设立了前置审核要求,造成了部分企业开工难、开工慢,部分百姓身边的生活服务行业复工受阻。
需要说明的是,手续不审批,不意味责任无监管,各经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对照防控指引要求,在落实防控措施的情况下,方可复工复产。
优化监督检查
提升防控措施实效性
2月下旬,结合当时的疫情防控形势,为降低商务楼宇疫情风险,本市要求“员工办公间距不小于1米、每人使用面积不小于2.5平方米,人员密集的企业员工到岗率不超过50%”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部分基层单位对“50%上限”要求“一刀切”,影响了员工到岗率和企业正常运转。
为此,通告第3条强化,“满足员工办公间距不少于1米,每人使用面积不少于2.5平方米要求的单位,在做好对人员数量较大的单一空间防疫管理的前提下,可以正常安排员工返岗复工”,不再要求“人员密集的企业员工到岗率不超过50%”。同时,根据商务楼宇内企业意见,对已有物业统一管理的综合性场所,不再对入驻单位进行重复的防疫措施要求。同时,各单位只要落实好防控要求即可,无需签订疫情防控相关责任书、承诺书等文书。
此外,针对前期应急状态下,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多头检查、重复检查、检查材料和程序繁琐的问题,通告对检查重点、检查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,明确“新开复工、问题未整改到位、市民投诉、媒体曝光等有防疫风险的单位”为检查重点,其他单位按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方式开展检查,提高监督检查效率。
记者:您刚才介绍规上工业企业和规上在建工程已经实现了“能复尽复”。现在还有哪些行业复工进度不理想?北京市将如何促进这类企业顺利复工复产?
李素芳:从我们监测情况看,北京市目前主要行业的复工复产有几个特点↓↓↓
一是生产型企业复工率要高于服务型企业,大型企业高于中小型企业。比如近期摸排了大约39万家中小型服务型企业,整体复工水平是53.6%,从进展情况看,复工的进度和提升的速度比较缓慢。另一个特点是,从区域上来讲,北京从核心区到城四区再到外围郊区,整体呈现出复工率、到岗率越往外越高的特点。
复工复产进展比较慢的行业,有这么几个原因。比如受政策的影响,目前针对空间密闭型、容易造成人员集聚的行业,本市有要求,国家也有规定,暂不允许复工。有些行业虽然没有明令禁止,但在基层具体操作过程中,设置了一些或多或少的门槛,实际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复工。
二是有些企业自身的复工意愿不是很强,主要是受到产业链、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影响,需求没有那么旺盛,企业开工以后压力会比较大。
三是受市场需求影响,比较明显的是餐饮行业,虽然有不少复工了,但要达产还需要一个过程。
中小型企业点多面广,复工进度慢,不仅影响群众生活便利性,也不利于稳经济特别是稳就业。
北京市特别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,从2月份开始先后出台了16条措施,昨天也刚发布了9条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,今天发布的相关通告内容,实际上也是为降低中小企业的负担,整体上希望形成组合拳,努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恢复生机。
这些企业下一步如何复产达产,最重要的还是要恢复市场的信心,恢复市场的需求,从这个方面来讲,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,从中长期来看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变。所以,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支持和指导企业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,积极创新经营模式、经营理念、创新服务,进一步开拓市场、刺激需求,促进企业自身造血能力的恢复。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循环,这个循环是环环相扣的,现在从全国到本市都在全面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,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循环能够重新运转起来、活跃起来。
另一方面,下一步重点还要抓精准服务,特别是针对企业复工审核审批中一些不合理的环节,我们要加紧清理。同时要关注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,主动靠前服务,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难题,帮助企业落实防控的政策要求,同时落实好我们前期已经出台的精准帮扶政策,促进企业增强发展能力。